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滑手機,常滑到一堆廣告很煩躁的經驗呢?你是否想過為什麼自己會看到廣告呢?其實,我們在網路世界的任何舉動都有可能被貼上「標籤」,而擁有特定標籤的一群人,也就是廣告領域中所謂的「受眾」,當廣告主選擇了某個標籤時,這群帶有標籤的人就成為廣告投放的目標對象,所以廣告才會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那到底什麼是受眾?受眾又分為哪些類型?本篇文章將會詳細的介紹 Facebook 受眾。
目錄
什麼是受眾?為什麼要設定廣告受眾?
一般來說接受訊息的大眾稱為受眾,而在廣告的世界裡,指接受廣告的對象,是一群「很可能看見你廣告的」用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TA(Target Audience)。
如果你有在投放廣告,你一定知道設定廣告時,除了好的素材,設定受眾的環節也相當重要,那到底為什麼要設定受眾呢?試想如果今天賣的產品是女裝,但廣告卻一直投放給男性觀看,會發生什麼事?商品會陷入無人購買的窘境!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把正確的資訊傳遞給「正確的人」,因此透過受眾的設定,可以幫助廣告主找到對的人,讓廣告觸及品牌真正的潛在需求者!
Facebook 作為全球知名的社交媒體,擁有高達15億活躍用戶,而 FB 會依性別、年齡、興趣、行為等條件將用戶分門別類。廣告主可依據這些條件,建立自己的廣告受眾,並開始尋找那個對的人。
Facebook 廣告受眾有哪些分類?
Facebook 的廣告受眾共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核心廣告受眾、自訂廣告受眾、類似廣告受眾,以下將會詳細介紹每個分類的細節。

核心廣告受眾
又稱儲備廣告受眾,這類型受眾來源是 Facebook 根據每位使用者的行為,幫用戶貼的「標籤」,而產生的一種受眾篩選方式,屬於 FB 內建的條件。核心受眾設定大致可分成三個區塊,包含廣泛目標設定、詳細目標設定以及關係鏈條件。
1. 廣泛目標設定
廣泛目標的設定為受眾的基本屬性,包含地點、年齡、性別及語言,這些條件都可依據廣告需求而定。

- 地區:小至某個縣市大到一個國家,都可以篩選。如有特定的分店或是想推廣的區域,即可在地區中設定將廣告投放至單一區域。
- 年齡:目前最低為13歲最高為65+歲,廣告主可依照自己的需求及產品特性調整年齡區間。
- 性別:目前分成三類,包含男性、女性及所有性別。
- 語言:分類相當多元,光是中文就有區分中文(全部)、簡體中文(中國)、繁體中文(台灣)、繁體中文(香港),所以在設定廣告的時候,要睜大眼睛看清楚,千萬別選錯了。
另外在設定時不能只專注產品的「使用者」,而是要思考誰是真正的「購買者」。舉個例子,根據統計男性內衣褲有高達七成是由女性來購買;年長者的相關產品也多半是由子女購買,因此在設定性別或年齡區間時,應考量可以產生轉換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受眾。
而以上這些篩選條件相互是交集的關係,也就是須符合所有條件,才會被當成是該則廣告的受眾。

2. 詳細目標設定

詳細目標設定由人口統計資料、興趣及行為組成,用來加強廣告與目標受眾的關聯性。設定時可在搜尋欄位盡可能地尋找相關字詞,如果沒有搜尋到標籤,建議可以換個說法、找同義詞或是換成其他語言試試,並觀察此標籤的規模及說明等資訊,稍微篩選一下,判斷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另外,如果不進行設定也是可行的,FB 會自動向最可能與廣告產生共鳴的用戶投放廣告。而在設定受眾時,除了基本大方向:這則廣告想被哪些人看見,還可以延伸思考更多這群人的共同特點,像是可能會關注什麼、喜歡什麼,並在搜尋欄位上點選建議,找找 FB 有無提供適合的標籤。
舉個例子,販售年輕女裝的店家,在設定受眾時,除了搜尋「女裝」這個標籤之外,也可以嘗試將指甲彩繪、化妝品、運動鞋等興趣標籤納入考量,因為擁有這類標籤的受眾,有高機率也會喜歡甚至購買女裝。
詳細目標設定還可以利用「排除」或「篩選廣告受眾」的功能,選出更符合理想輪廓的受眾,排除掉一些與廣告不相關或不易產生轉換的人,或者建立多項篩選條件,因需要同時符合條件,才會被列為受眾,因此篩出來的受眾會更加精準。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個販售素食的商家,只想鎖定「素食族群」的話,可以利用排除功能將帶有「肉類」標籤的族群排除,藉此更加精確的鎖定素食主義者。
另外,販售慢跑鞋的店家,除了可以運用「運動」這項興趣標籤,也可在篩選廣告受眾的地方新增「慢跑」,讓符合愛運動且項目為慢跑的人變成你的受眾,而不是吸引到喜歡其他運動的人。
3. 關係鏈條件

關係鏈條件主要是針對曾經與我們品牌互動過的用戶,包含粉絲專頁、應用程式及活動三個面相,可以利用這個條件縮小受眾範圍,找到更精準的品牌愛好者;也可以利用排除功能,排除已經和品牌互動過的用戶,並尋找更多潛在客戶,適合需要大量擴散的新品牌。
自訂廣告受眾
除了利用 Facebook 本身提供的設定條件外,也能使用自己網站所獲得的名單做為廣告受眾,我們稱之為「自訂廣告受眾」,其來源為廣告主的第一手資料(如:CRM)或與品牌曾經互動過的人,所產生的受眾資料。
自訂受眾基本上是觸及對品牌有一定認知,甚至是表達過對品牌有興趣的用戶,透過「再行銷」的方式,增強轉換的能力。自訂受眾與核心受眾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可以選擇自已想要的受眾輪廓、規模,利用這些標籤,觸及更多新的潛在客群;後者則是著重在與已知的顧客產生更多聯繫。
自訂廣告受眾的來源又分為兩種類型:你的來源、Meta Souces(FB 來源)。

1. 你的來源
自己蒐集的來源包含5種,分別是網站、應用程式動態、目錄、顧客名單、離線動態
- 網站、應用程式動態、目錄:
這三種來源,需安裝網站 Pixel、追蹤應用程式的 SDK 或線下 POS 機等離線設定,並設定有特定行為的人作為受眾,如瀏覽頁面、加入購物車等,才有辦法順利追蹤到用戶行為。
- 顧客名單:
來自商家自有的第一手數據,包含會員資料庫、訂閱電子報的名單等等,通常會透過手機號碼與 Email 比對用戶,如果比對成功將會對其顯示廣告。
- 離線動態:
根據線下活動取得的用戶名單建立廣告受眾,包含實體店面、電話等方式。
2. Meta Souces(FB 來源)
Meta Souces 是系統自動偵測並存取用戶行為,當用戶在不同的情境與品牌有任何互動,都會被記錄下來,來源則包含影片、名單型廣告、即時體驗、Instagram 帳號、活動、Facebook 粉絲專頁及 Facebook 站內上架商品,共8種管道。
由於系統會自動偵測用戶行為,因此這些來源不需埋設追蹤碼就能使用!可以指定曾在 FB 或IG 上觀看過某部影片、或是填過某一表單的用戶,也能鎖定追蹤過粉絲專頁或點擊過按鈕的用戶,設定成為受眾包。
以上兩種格式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需自行上傳顧客資料及安裝追蹤碼,而後者因系統會自動追蹤,故不需埋設追蹤碼即可使用。
雖說自訂廣告受眾是用來觸及舊客,但每個用戶行為背後的意義卻大不相同,例如觀看過品牌影片與點擊過行動呼籲按鈕的用戶,兩者與品牌互動的深度不同,通常是後者轉換成功的機率較高,因此操作時會建議依據廣告目標,搭配行銷漏斗,設定合適的廣告受眾。

類似廣告受眾
相較自訂廣告受眾,主要以觸及舊客為目標,類似廣告受眾則更適合開發新用戶。

類似廣告受眾是以現有的自訂受眾為基礎,再去觸及與目前顧客相似的新用戶。也就是說,可以把你覺得有相同興趣或有價值的一群人打包成一包受眾,並利用設定類似受眾去拓展與其相似的更多潛在客戶。
受眾規模值分為1-10%,1%約為24萬人(人數會受地區人口基數影響),規模值越大受眾的人數越多,但相對也會沒那麼精準,反之則是相似度越高!

另外官方規定自訂受眾人數至少需達100人以上,才能以此建立類似受眾,也就是說要先有一定數量且曾和品牌互動過的客戶作為基礎,才算有效的受眾。不過實際操作時會建議受眾規模至少要達到1,000人以上,這樣的觸及才會更準確,如果母體過小,Facebook 可能會找不到與自訂受眾擁有相似興趣、特點的族群,因此很可能會感受不到廣告的效益哦!
在整體受眾的設定上,有個需要注意的小地方,如果在一個行銷活動下有很多不同的廣告組合,須注意不要讓每個組合的受眾規模差距過大(但建議至少都要100萬以上),不然 Facebook 會自動將較多的預算資源分配到規模較大的群組,造成其他廣告組合的曝光量大幅降低。
結論
受眾的設定是其實是非常主觀的,沒有絕對的好或壞,還是要根據自己的產品特性或廣告目標去設定受眾,並持續優化。當然你必須先對自己的受眾輪廓有一定的認知,因為描述得越清楚,廣告就極有可能投放給那個「對的人」,因而發揮出廣告的最大效益!
以上就是今天的介紹,如果你還是不清楚要如何精確的設定受眾,歡迎與我們聯繫,讓水星來協助你找到「那群對的人」吧!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在下方留下 Email 訂閱電子報,將不定期收到更多行銷和廣告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