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內容截自《行銷5.0》一書
綜觀行銷模式的發展,不難發現科技的力量逐漸滲透在其中,並持續擴大。行銷1.0以產品為導向,滿足消費者在產品和服務的功能面;行銷2.0以顧客為中心,做出市場區隔,讓行銷對顧客來說產生意義與情感連結;行銷3.0則是以人為本,強調消費者也是參與者,並注重企業責任;行銷4.0開始由傳統轉型數位,社群媒體及電子商務的興起,帶動全方位通路的發展,而到了由行銷學之父菲利浦.科特勒 (Philip Kotler)今年提出最新的行銷5.0,則鼓勵積極投入科技,聚焦在數據對行銷的幫助!

目錄
行銷5.0 五大關鍵要素
科技來自於人性,而科技的發展並非取代人類,是造福人類、輔助企業決策。行銷5.0期盼透過Martech(行銷科技)的應用,打造一對一的全新顧客體驗,在兩大核心概念下(資料行銷、敏捷行銷)發展三大應用(預測行銷、場景行銷、增強行銷)。
- 資料行銷:行銷5.0的第一項原則,所有決策都必須有足夠的資料在手。彙整各種內部和外部的資料並進行分析,以數據支撐決策。
- 敏捷行銷:利用去中心化的跨部門團隊,更快速地持續監測、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簡單來說,就是發展有效策略並具備高速執行力!
- 預測行銷:建立和使用預測分析,設想消費者的反應,提前部署以影響市場。
- 場景行銷:是指利用實體空間的感測器和數位介面,對消費中的顧客進行辨識與分析,即時進行一對一行銷。
- 增強行銷:透過AR(擴增實境)提升顧客消費時體驗與互動的技術(EX:虛擬化的試鞋服務),同時也能提高行銷人員的工作效率。

不同的消費世代
此外,當代市場有嬰兒潮世代、X世代、Y世代、Z世代,以及α世代五個世代,因成長背景造成喜好不同、對科技接受度和理解度不同,以及世代之間的溝通落差,對於5個不同世代的差異,也必須提供相對應的產品、服務體驗,甚至是行銷對策。
消費者對網路的高度依賴,讓企業初期在數位平台及社群上的投入,帶來不少流量紅利,然而隨著與時俱進的演算法以及廣告政策的更動,像是cookieless的時代來臨,以及蘋果對IOS14.5的隱私保護政策變得嚴謹,都顯示必須強化第一方數據的蒐集、管理和應用(例如:活用CRM資料庫),並且提高對數據的敏感度,把從數位廣告帶來的流量作為行銷資產。
數據驅動 數位轉型
經驗很可貴,但不一定可靠,在數據先行的時代,必須以數據驅動企業運行,而蒐集數據只是第一步,分析並理解數據才能彰顯它的價值,透過洞察數據帶來新的商業模式發展,以及協助企業調整決策的方向。行銷5.0強調「要透過科技提升整個顧客旅程的價值」,現今顧客的消費歷程已經不是線性發展,因此必須整合購買商品或服務前的所有觸點,讓客戶的消費旅程在所有渠道都獲得一致的體驗,並且蒐集所有數位足跡,將他們的行為轉換成標籤,進而達成精準行銷,針對不同消費者發展出個人化的行銷策略!
行銷5.0作者提到許多前瞻性的行銷科技,根據MIC(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定義的數位轉型階段,分成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三個階段,而隨著新冠肺炎的爆發,許多企業才從觀望階段,正開始跨出轉型第一步,也因為每個企業的文化和體質不同,投入數位化之前,應先釐清自身的數位程度和需求,再來運用適合現階段的技術工具,重點在於思維的跟進,而非全面倡導技術的提升。
資料來源:菲利浦.科特勒 , 陳就學 , 伊萬.塞提亞宛《行銷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