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逛Facebook、Instagram,或瀏覽網站的時候,頁面上出現的廣告是不是讓你有一種「它怎麼會知道我喜歡什麼」的感覺?其實,這些平台不會猜心、你也沒有被監視,所有的廣告向你曝光主要有兩種原因,分別是「廣告偏好設定」,以及廣告主的「再行銷廣告投放」。以下將介紹這項運作機制,並提供廣告主一些相關的建議!
目錄
廣告投放原理
廣告偏好
Facebook和Google官方都有對外公告系統顯示廣告的原因,而這些不外乎是基於你在平台帳號中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和年齡,或是瀏覽行為來投放廣告,而用戶也可以管理廣告偏好設定,避免不喜歡的廣告內容一直出現。
Google可能會依照你個人的基本資料、所在的概略位置,或是在您登入Google帳號後進行的動作,像是搜尋過的內容、造訪的網站類型、與頁面中廣告的互動狀況…等行為,決定要向你曝光什麼類型的廣告。你可以進入Google帳戶中,在資料和個人化中,點擊「前往廣告設定」,就可以看到Google向你顯示廣告是依據哪些興趣和行為囉!


Facebook也是以相同的概念運作。它會依照你的年齡、性別、地點、用來存取 Facebook 的裝置,或是依據你對粉絲專頁、貼文按讚的類型、你在 Facebook 以外網站和應用程式上的活動,向你曝光廣告。你可以點擊廣告右上角的三個點點,點選「為什麼我會看到這則廣告」,就可以看見廣告主設定的受眾條件。

再行銷廣告
廣告主可以透過再行銷向網站訪客投放廣告,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你才剛逛完某個品牌的網站,在滑Facebook、Instagram,或查看其他網頁的時候,很快就又看到同樣的商品廣告!
- 使用Facebook像素將網站行為回傳給Facebook,你在網站中查看產品頁面、加入購物車、填寫資料的行為就會被追蹤紀錄,並成為廣告受眾。
- 當你透過連結Facebook、Google帳號登入網站/加入會員,或者在網站中留下手機、Email等資料時,廣告主就可以透過你提供的資料匯入成為受眾名單。
- 廣告主使用「動態廣告」,藉由事先設定與產品目錄做連結,就可以自動依照你在網站中瀏覽的產品項目,再次將相同的產品廣告呈現在你面前。
給廣告主的小建議!
透過再行銷確實可以有效喚起消費者對商品的印象、刺激買氣,這是因為受眾本身可能就對產品有興趣,然而廣告投放的相關資訊越來越透明化,消費者可以查看為什麼會看到廣告、哪些廣告商會向我投放廣告,甚至也能進行隱藏或停用廣告,因此在操作廣告時,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消費者的輪廓、喜好和需求,有了精準的受眾才能讓把對的內容,傳遞給對的人,也避免用戶反感。
除此之外,這裡也有一個小撇步提供給廣告主!Facebook為了提升資訊透明度,推出了廣告檔案庫的功能,只要輸入關鍵字就能找到對應的粉絲專頁,可以透過這個頁面偷偷觀察同業正在投放什麼廣告,包含投放的時間以及素材,雖然無法看到廣告相關數據(除了社會議題、選舉或政治相關內容),不過也能藉此分析對手的行銷策略,並作為自身廣告素材的靈感參考。